[摘要] 根据三弦的历史沿革和演奏技巧,结合本人在潮州音乐和潮剧音乐中的实践和探索,试论潮州三弦的历史沿革及演奏技巧。
[关键词] 三弦 曲弦 三弹 姿势 技法 音位 风格
我们伟大的祖国,是一个幅员广大,民族众多的大家庭,各种各样的乐器数以千万,其中三弦就是我国古乐中有代表性的乐器。此器一直以来被用作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。它既可以合群而奏,也可单独演奏;既可表现典雅优美、委婉悲切之情感,也可以表现慷慨激昂、欢乐热烈之情景。潮州三弦,历来以小三弦为主,此器为“潮州细乐”三弦、琵琶、筝之首,也为潮州乐界公认最难学之器,故潮地民谚曰:“千日琵琶百日筝,半世三弦学不成”,道理就在于此。
历史沿革
三弦,属弹拔乐器类。古称“弦子”。其前身为公元前三世纪秦代的“”,原为一种带柄的摇鼓,后以其柄作杆,以其鼓作箱,系上三根弦,安上马,即成为一种可弹奏的乐器,此后,历经演绎发展,使用者更为广泛,到了元代(1271年-1368年)才正式被命名为“三弦”。故明代杨慎在其《杨升庵文集》中载:“三弦所始:今之三弦,始于元时。小山词云:“三弦玉指双钩草字,题赠玉娥儿。”
三弦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其型制、式样大小不一,流行地域各异。北方流行大三弦,南方流行小三弦。大三弦多数用于曲艺、大鼓词、说书的伴奏,故又名“书弦”,其长度约122厘米;小三弦多用于戏曲伴奏和地方音乐合奏、重奏,其长度约95厘米,故又名“曲弦”。三弦音箱多用乌木制成,扁平近椭圆形,两面蒙皮,俗称“鼓头”。以琴杆作指板,无品,张弦三根,按四、五度关系定弦。
古时,我们的祖先爱用2-3件弹拔乐器组合,演奏一些宫庭及民间硬、软套曲,这种组合称为“三弹”。清代时,潮乐名师洪沛臣与友人郑祝三、陈子粟,他们三人以三弦、琵琶、筝按同一旋律,或紧或慢、或简或繁,各自发挥,产生出一种五声性效果,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“细乐”,广为潮人所推崇,故潮地民谚曰:“三弦琵琶筝,锄头粪箕筐”,成为潮人陶冶性情,愉悦生命之乐。此乐正是渊源于古代“三弹”之乐,故人们总爱说“三弹生细乐”,其理即在于此。“潮州细乐”之形成,奠定了潮州三弦在潮州音乐、潮剧音乐中的位置,从此,广被习用。而在此之前,由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潮州戏曲广泛流行,而小三弦作为我国江南一带剧种伴奏戏曲的“曲弦”,故被吸收到潮剧伴奏戏曲中来,在戏曲音乐伴奏中,发挥了它器难以替代的作用,在潮地落地生根,且依据潮州音乐、戏曲艺术之特定需要,创造出具有潮州地方风格韵味的乐器,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“潮州小三弦”来。
演奏技巧
潮州民间有句俗语:“千日琵琶百日筝,半世三弦学不成”。此语之意是琵琶比筝难学,而三弦比琵琶和筝更加难学,难学到什么程度,难学到半辈子都学不成。何解?因三弦为无品乐器,其杆又长,左手音位难以掌握,而右手弹奏时手腕又得弯成“鹅头状”(90度),兼之其腕又无可依托,潮州乐人说它“溜溜滑”。故要做到一器抱胸,得心应手,一弹则准,并非易事。但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,即能得心应手掌握该器。
三弦,论其目前所掌握之演奏技巧,大体有下列几项:
右手演奏技法:右手在琴鼓上,手掌自然弯成拱形,五指并拢,指尖成一直线,以指甲拔动琴弦,让其发出音响。其弹奏法有:弹、挑、滚、扫、轮、勾、抹、煞……等。
弹:食指或中、名、小指指甲面向下踢弦,使弦发音称为“弹”。弹有单弦与双弹,若食指同时弹相邻的两根弦,发出一个和音,则为“双弹”。
挑:拇指指甲向上踢弦,发出声音,称为“挑”,若拇指同时挑相邻的两根弦, 发出和音,则为“双挑”。
滚:连续快速弹挑,称之为“滚”。若同时滚相邻的两根弦,则为“双滚”。
轮:五个指头依次弹、挑琴弦,称之为“轮”反复多次弹桃,称为“长轮”。同时轮相邻的两根弦,称为“双轮”。
勾:拇指指甲向下勾弦发音,称之为“勾”。若拇指同时勾相邻两根弦,发出一个和音,称之“双勾”。
抹:食指指甲里向上搭弦发音,称之为“抹”。若食指同时抹相邻两弦,则为“双抹”。
勺:大指指甲面压住琴弦,其它指在下面弹弦,使发出之声如木之音,称之为“勺”。
煞:在需要急速休止的地方,用右手掌面将发音的弦急速按住,使音响骤停,称之为“煞”若用左手按住弦,使音响骤停的,则称为“伏弦”。用符号“※”表示。
扫:同时快速弹三根弦,共得一声为“扫”。若同时弹相邻两根弦,则为“小扫”。
拂:拇指同时挑三根弦共得一声为“拂”。若同时挑相邻两根弦,则为“小拂”。
抓:同时作勾和抹的动作,称之为“抓”。
分:同时作挑和弹的动作,称之为“分”。
扣: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交叉同时弹挑,拇指挑各弦,食指和中指弹里弦,称之为“扣”。
三弦演奏家们常常在这些基本演奏技法中,依据乐曲之需要,揉合、搭配,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新技法来。如“勾双抹”、“双指弹”、“弹双挑”……等。
三弦的左手演奏技法,则是当右手琴弦时,左用则相应在琴弦上,依乐曲音符,按出各个音来。 这就是器乐法上所称的“按指”、“按音”。其技法有予按、揉按、搔弦、板弦、打弦、擞弦、绞弦及泛、勒与上下滑音……等等。
予按:则在本音的时值内,先奏出本音的低二度或小三度,再马上按出本音来,称为“予按”。
揉弦:揉动琴弦,得到吟音。
搔弦:在本音奏出之前或之后,用高音位的手指很快揉动振动着的琴弦,得一装饰音后又现本音,称之为“搔弦”。
板弦:右手不弹奏,用左手带起琴弦发音,称之为“板弦”。
打弦:右手不弹奏,用左手指打在琴弦上发音,称为“打弦”。
擞弦:连续地搔弦,使其发出颤音效果。
绞弦:左用反琴弦交叉绞在一起,右手按节奏要求弹奏,发出沙桑杂音。
泛:当右手拔弦时,左手轻轻的在琴弦的一定位置上碰弦,使弦发出清淅音来,称之为“泛”。
勒:右手弹奏时,左手指按弦作大幅度滑动,称之为“勒”。
上滑:当弦振动发音时,左手指按弦,从低音向高音滑去,称为“上滑”,反之称为“下滑”。
三弦的左手技巧上,最难的就是“走把”。由于三弦的琴柄很长,又没有品,故要避免太多的走把和跳得太远的走把。以保证它的音准和音质。不管是“滑动走把”也好,“跳动走把”也好,都要把右手的挂琴挂稳,以此解放左手负担,让其走把,走得自由自在。这就是我多年来在三弦演奏实践中的体会。
结 语
任何一件乐器,都当随历史、环境、时代的变化而变化,都在不断演绎中发展。潮州三弦,是演绎潮州音乐及潮州戏曲之器,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演奏者个人的风格。它因是历史的演绎,故它既存中华乐器之共性,也富有潮汕地域之风韵,因此它能自立门户,自成一派,成为潮汕地区儒家乐、戏曲乐之代表乐器,这是历史的生成。本人在长期演奏实践中,得出这点滴粗浅体会,希望专家及同行乐友给予指正。
[参考文献]
1.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《中国音乐词典》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;
2.陈天国编著《三弦演奏法》 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79年油印教材;
3.余亦文著《潮乐问》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;
4.袁静芳编著《民族器乐》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。
|